近日,我校孙江华教授受邀在《昆虫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在线发表了题为“Emerald ash borer management and research: decades of damage and still expanding”的综述文章。
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英文名: Emerald ash borer)是一种重要蛀干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蒙古,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在我国分布较广,严重危害我国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水曲柳和园林绿化树种绒毛白蜡,以幼虫在树木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浅层蛀食为害,致死树木,因其隐蔽性强,防治极为困难。早期在我国为次期性害虫,近些年在我国新疆等多地暴发成灾,尤其是园林绿化树木,包括北京和雄安新区千年秀林等危害严重。
孙江华教授团队一直从事入侵种入侵机制与防控技术研究,2020年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Kathryn Bushley博士联合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联合项目“伴生微生物在红脂大小蠹和白蜡窄吉丁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机制“(U.S.-China Dimensions of Biodiversity Project “Role of Symbiotic Microbes in the Invasion Process of Emerald Ash Borer and Red Turpentine Beetle)获批,项目执行期为2020-2025。该项目通过在原产地和入侵地伴生微生物比较研究,阐明其在这两个入侵害虫入侵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白蜡窄吉丁部分工作在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开展。2022年受邀撰写白蜡窄吉丁的综述。
论文阐述了白蜡窄吉丁的扩散与分布,社会经济与生态影响,以及相关防控措施,着重论述了白蜡窄吉丁的生物防治(包括天敌,生物制剂等)、抗性育种、分子技术和微生物组在新的监测和防控技术发展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孙江华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河北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河北大学博士后Tuuli-Marjaana Koski博士,俄罗斯科学院Jacob D Wickham博士, Yuri N. Baranchikov博士,美国农业部研究局Kathryn E Bushley博士为论文共同作者。
该论文是孙江华教授在Annual Review系列发表的第四篇综述文章(Annual Review of Entomology,2010、2013;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Evolution, and Systematics,2016)。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46/annurev-ento-012323-032231